來到 2023 年底,香港股市、樓市、零售都全面告急,香港此刻最需要的向前行的希望和進路。 印象中,特區政府曾有一個「北創科、南金融」的構思,其中北創科似乎是較長遠投資,就算有回報,亦要要耐心靜候,至於「南金融」,若單純以股市和 IPO 集資額來計,目前也是乏善可陳。
但科技可以連結、革新現有行業,例如科技加金融,就是「似乎有希望」的 FinTech 產業,至於近年不時提及的 Web3,其實遠不止於加密貨幣一種應用,只要拉濶視野,從產業的角度出發,也可以定義為「區塊鏈科技 + 已發展成熟行業」的轉型和革新。
如果視整體創科產業為最長遠的投資,那麼屬於「子分類」的 Web3 產業,又會不會是一條比較適合香港的中期轉型進路呢?畢竟過去作為國際都會,香港有不少行業已發展和成熟,就差在能否從中提煉出「新價值」。
監管應鬆緊適宜
但我知道,在 FTX 和 JPEX 等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陰霾未完全消退,討論「Web3 救港」絕非易事。
其實 FTX 是純粹監守自盗,當然是由於『對家』 CZ (Binance 創辦人趙長鵬)篤爆佢,令公眾知悉 FTX 本身資不抵債,掀起調查繼而發現 FTX 監守自盗。
再來近期 JPEX,區塊鏈科研 Jase Leung 表示:「圈內一直都知道 JPEX 問題大,其實到佢出事反而係『無諗過唔會發生』,我自己睇法係件事越早爆越好,唔好等個問題再發大。」
跟唔少「圈中人」睇法一致,Jase 認為 JPEX 事件應歸納於「正面」,因為可以警剔用戶小心之餘、未來又可以起阻嚇作用。如果香港有心發展 Web3 產業,政府能夠確立鮮明的監管者角色,為公眾和潛在參與者帶來信心,的確也非常重要。
但他也帶出,新興產業如果管得太嚴,卻有機會適得其反:「如果(監管)一個全新的產業、產品,例如 Centralized Exchange,要俾佢有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去賺錢,令佢有條件去回饋顧客,咁佢至可以同世界其他對手競爭。」
Jase 舉例同屬「新嘢」虛擬銀行:「假如存戶放 100 蚊入去,係 100 蚊完全唔郁得(銀行方面),咁虛擬銀行就冇所謂嘅商業模式,亦即唔會有盈利,最後又點樣持續改善佢嘅服務,甚至投資資源去回饋返本地 fintech 社群呢?」
Web2 轉型 Web3?
要從傳統行業謀求創新和變革,先不談是否應用 Web3 區塊鏈技術,就算僅作基本的「數碼化轉型」,要一些傳統行業踏進 Web2 門檻都都不容易。
我們需認清一個現實,革新傳統絕不比起「由零開始」容易,這要求企業家和 Web3 創業者,可以在傳統行業的「間隙」中找到突破點。
但過去十幾年,香港的確出現許多成績不錯的 Web2 初創,例如 CASETiFY、9GAG、GOGOX(GoGoVan)、Lalamove、Klook、GoodNotes。這批 Web2 創辦人,早期在幾乎沒有(或很少)官方支持情況下,在國際舞台取得了巨大成功。
這批 Web2 初創在本地更成為了「少林寺」,培養出一大批人才,這些公司的早期員工、主管,最後不少都創業成為創辦人,成為薪火相傳的「Startup 二代」甚至「Startup 三代」。值得留意,其中 9GAG 和 CASETifY 早就涉足了 Web3,分別推出了 Memeland 和認證 NFT 手機套。
其他香港 Web2 社群中人,是否也可以借鑒這些案例,形成一個「邁向 Web3」的社群?特別是整體創科產業雖大,對於 Web2 人來說,要他們轉向微電子、機械人科技或生物醫藥等距離較遠的領域,Web3 似乎是個頗自然的增值和轉型,當然前提是除非自行創業,否則要有足夠的職位和機會。
Web3 未有 iPhone moment
講到底,加密貨幣只是 Web3 其中一種應用,是非常重要沒錯,但不代表全部。正如金融領域也不僅限於交易炒賣,還可以是保險理財、樓按房貸、財富管理甚至遺產規劃等不同服務及產品。
換言之,Web3 應用範圍,應該也不僅限於金融領域,香港過去一直是國際都會,有不少已發展、已成熟的行業例如服務業、貿易、物流、房地產、旅遊、娛樂、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可作升級和轉型,理論上應該也有 Web3 創業者能夠發揮的空間。
既然香港物流業的「土壤」培育了 GoGoX 和 Lalamove,消費零售出現了 CASETiFY,流行文化滋養了 9GAG,假以時日,香港未來會否出現另一批成功的 Web3 初創,甚至是獨角獸?
然而,Web3 跟 Web2 最大的分別,是 Web2 早已找到了自己的「iPhone moment」,亦即隨住 iPhone、iPad 和其他智能手機的絕對普及,再加上社交媒體進入幾乎每個地球人的日常生活,像 GoGoX、CASETiFY、Klook 等成功初創,都是透過 App Store、Fb、IG 等巨大平台而堀起。
反觀 Web3 領域,目前仍未有一個面向消費市場真正普及的應用例子,NFT 因為過份炒賣,很多項目已經宣告爆煲或清零。根據估計全球擁有加密幣錢包地址的人數,2022 年僅約 8500 萬左右,相比之下不計其他智能手機,全球單計 iPhone 已經接近 15 億用戶。於是幣圈有很多人都「寄望」 Elon Musk 可以在超過 3 億用戶的 X 平台推出錢包,以助長 Web3 發展。
案例:溯源和資產配置
Web3 不論是加密貨幣,抑或是區塊鏈技術,一來有技術門檻,二來涉及資金流,現階段似乎更適用於面向企業市場。
「以我所知唔少公司開始流行用 USDT 去找數,香港如果好方便買到 USDT,其實都間接幫助到各行各業,因為大家如果用 TT 轉過錢就知道,TT 可能要等兩天,那邊廂至收到錢,收到錢人家至發貨。」Jase 表示。
他又留意到近期企業市場比較關注的區塊鏈技術,其中一是追蹤和溯源,例如應用在 IP 註冊、藝術品註冊、食品食材註冊等方面,用於確認產品的真正來源。「例如我們在澳洲有一個項目,需要證明海鮮不是從日本進口,而是從澳洲進口,以這種類型的追蹤和溯源其實很常見,不管是使用 RFID 還是其他追蹤設備。」
「此外,由於香港有資產管理相關的牌照,加上專業投資者本來就對加密金融產品很有興趣,所以不少持牌的機構,實際上也開展了 Web3 方面的業務,例如一些托管機構,希望能夠將一些傳統資產『代幣化』,也有一些個案是研究夫妻離婚後,加密貨幣資產的配置安排⋯⋯」
聽起來,感覺 Web3 作為金融服務的「升級」,目前似乎相對較可行,難怪有立法會議員一直推動政府發行「港元穩定幣」 — 有了港元穩定幣和官方錢包,屆時政府如常派「消費劵」,本地就將立即多了幾百萬個錢包地址?
香港人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今天就討論「Web3 救港」,似乎言之尚早,但我覺得作為科技媒體在這方面有責任,至少多去接觸和了解,甚至嘗試去學習 Web3,試開試用錢包,發掘一些實際落地的應用和產品。而不是牛市時盲目追捧幣價和熱潮,然後出現一次 JPEX 這樣的新聞,就以後都用有色眼鏡來看待整個產業。與此同時,如果政府以公帑推動 Web3,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假如有日香港的 Web3 產業真的落地和普及了,香港人的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撰文:尹思哲
The post Web3 救港?香港 Web3 產業的進路和應用案例 appeared first on UNWIRE.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