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 Multimedia(1070)過去幾年股價持續插水,跌幅超過八成。綜合TCL的死因,主流說法是因為擴充過度,並將之跟聯想收購IBM ThinkPad的brandname相提並論。毫無疑問,IBM在04年將ThinkPad「賣殼」的時候,正值電腦業低潮的開始,且看過去兩年Dell如何艱苦經營,就知道這宗交易對IBM來說有多及時。

另一邊廂,大約在同樣的時空,TCL跟Thomson透過互換股份,後者成為TCL Multimedia的第二大股東,而Thomson則讓他們兩者共同擁有的合營公司TTE(TCL-Thomson Electronics)。TCL Multimedia將電視業務注入,估計約值20多億港元,Thomson注入的業務,包括Thomson和美國的RCA品牌,估計價值也大概在同樣水平,不過前者佔合營公司的67%股份,後者卻只得33%,表面看來TCL是佔盡便宜。

合組TTE的交易內容在04年1月公布後,TCL Multimedia的股價也由三年高位的3.2元一直連跌至昨日的0.62元,似乎市場的智慧一早已看淡這宗交易。事實上,當時中國電視機生產業的競爭也極度激烈,TCL擴展海外市場本來無可厚非。不過,TCL Multimedia收購回來的不是有利可圖的定單,而是人家的虧損業務,試問又如何可以起死回生呢?

當時坊間的評論,將事情看成Thomson可以透過TCL Multimedia減低生產成本,而TCL Multimedia則可以透過Thomson擴張市場;結果卻是Thomson在歐洲的高成本生產線,拖累了TCL Multimedia的operating margin,可是TTE頭兩年在歐美銷量的增長,由首年佔總銷量的19%至翌年的26%,根本未及原來的預期。在TTE連年的拖累下,TCL Multimedia的虧損更無日無之。05年的TCL多媒體年報中,主席李東生說要為北美及歐洲的電視銷售業務止血,策略是推出更多的款式,結果當然是徒勞無功。

郎咸平曾經質疑

當然,思哲現今事後孔明,甚麼也說得輕鬆。

不過其實早在02年,Thomson才剛剛由Thomson Multimedia易名過來,其家電(包括電視機的銷售及生產)佔集團收入比重也一直下降,其營運收入更由01年的1.38億歐元,大幅下跌至4100萬歐元。當時已經有人提出要Thomson將家電業務分割出去,不過Thomson的管理層卻以synergy等似是而非的理由借故推搪,當遇到TCL這種自行找上門的機會,交易也自然一拍即合。奇怪是,既然有Thomson在歐洲的困局擺在眼前,為何當時仍然有人去建議購入TCL呢?思哲嘗試過翻查舊剪報,發覺除了少數老牌財經專欄,不少細報細欄的股評人又說TCLMultimedia有基金增持,又說長期看好,不過,仔細看,似是功課做得不足,多於存心靠害。始終,預測未來是科學多於藝術。

無論如何,以上所說的都是歷史了。TCL跟Thomson,聯想和IBM,無論在交易時空、方式,甚至乎心態上的確有不少相似的類比,只不過TCL面對的困局比Lenovo嚴重得多罷了。思哲翻看近期對TCL的評論,多數都將重點放在甚麼「國際管理」和「品牌打造」,始終有點搔不著癢處,反而讀到郎咸平教授04年對一系列大陸上市家電企業提出的質疑,開始對整盤局面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郎咸平的質疑.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