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與自由 ✎

Tag facebook

如何砍掉facebook相簿的「燈箱」(lightbox)?

有上開facebook的你都應該留意到,相簿變成以「燈箱」(lightbox)的模式來顯示,個人認為,還是以前的模式看得比較舒服。其實,我認為FB加入Slideshow功能更實際。 如果你不喜歡這個「燈箱」的效果,有幾個方法可以讓你的facebook相簿回復原來的樣子。Chrome和Firefox的用家可以安裝名叫Facebook Lightbox Killer的附加元件。下圖是安裝了此元件之後的Chrome,燈箱bye bye。 如果不想安裝附加元件,或者你是用IE的話,亦有另外的方法。第1是在wall裡的縮圖按下滑鼠右鍵,選擇在新的分頁開啟連結;第2是在出現燈箱的畫面時按下「F5」鍵。想一了百了,還是每次多按一兩個鍵,悉隨尊便。

如何防範Facebook病毒?

電腦被入侵部份徵兆 • 電腦呆滯 • 開啟視窗速度變慢 • 硬碟在沒有使用時仍不停轉動 • 出現彈出的廣告視窗 • 垃圾郵件增多 • 工作管理員中不明的程式運行 預防及解決方法 • 安裝防入侵防毒軟件 • 定時使用防毒軟件掃描電腦,繼而刪除入侵的檔案 • 把社交網上朋友分享的連結複製後於新視窗開啟,以確保該網址是自己想到的網址 • 安裝檢查電腦行為是否正常的防毒軟件,以更快查出異常狀況 Norton保安顧問梁永毅:利用社交網散播病毒已不是新鮮事,有些駭客會利用轉貼網址,把點擊的用戶騙到另一駭客網站,又或者利用轉貼的影片,引誘用戶下載含有木馬程式的播放軟件,更有以虛假的品牌官方粉絲專頁作詐騙。

Facebook為什麼改版?

在好戲量事件,網民運用Facebook平台,推上報紙。此後,由於Facebook改版面,另一群人起而反之,反改版群組現時已有逾120256萬用戶了。 相信很多人會問,好端端的,Facebook為什麼改版?同事Howard說了一個我覺得很有道理的解釋:「為舒緩開放API的後遺症!」曾幾何時,我也寫過,Facebook開放API,將其交友平台,變成作業系統,只要誰有點子,誰就可以寫自己小程式,揚名獲利。 開 放API之後,好處多的是,想罷大家都玩過《古惑仔online》、《辦公室online》那些小遊戲。然而,這些小遊戲,彷彿沒完沒了似的,一個玩厭, 另一個又出,未免有點太喧賓奪主。要知道,Facebook是一個社群網絡,而不是遊戲網絡,所以他們試圖透過改版,把小遊戲放到較後面的位置,把用戶的 視線,重新吸引回朋友的新聞摘要去。 這個改版的初衷,長遠來說,我也認為對Facebook是好的。然而,用戶跟投資者一樣,甚至跟所有人類一樣,都是短視的。我們不管長遠甚麼樣,我這一刻鐘的不爽,找不到古惑仔online好、看見銀價傾盆大瀉,是很真實的痛苦,忍耐力低的,或加入了反改版群組,或者沽出了白銀。 習慣這東西,有點野蠻,有點deja vu,例如說童年時代,未進學校,我們已開始接觸平面印刷品。潛伏於心內,我們自有一套閱讀文字的習慣,逆其道而行,不管你多創新,讀者們還是會產生排斥 的感覺。 現在Facebook好玩的地方,在於用戶能發聲,能通過群眾力量,跟Facebook管理者討價還價,間接影響決策,在舊媒體裡或傳統企業,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2008年9月23日刊於蘋果日報》

7000萬人的故事

今年三月,幾家企業包括恒大地產,擱置來港上市的計劃。去年底至今,新股市場一直潛水,已不復去年同期的暢旺。 另一邊廂的花旗,情況亦類同,今年首季,一共只錄得5宗由風投基金支持的IPO上市,相比起去年的18宗明顯大幅下降了。部份風投的管理者更對媒體說:「我們已經向start-up們表明,他們必需減低負債,並專注於核心發展,直至投資氣氛轉好為止。」 這時候,投資者很吝嗇口袋裡的每分每毫,夠膽IPO上市的公司,也許只得Facebook。有關Facebook即將IPO上市的消息一直沒完沒了,尤其是去年,Microsoft在他們身上投資了2.4億美元,箇中大約是150億美元估值吧。現時,Facebook的僱員人數約有550人,最近他們還聘請了Google前業務部VP Sheryl Sandberg擔任COO,除了技術團隊管不到,Sandberg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江湖盛傳Facebook此舉正是為了IPO上市舖路。 Facebook的活躍會員人數,正在以幾何級數地遞增。07年這個時候,他們僅得2000萬活躍會員,一年後翻了3倍多,此刻約有7000萬名活躍會員。這個龐大的社群網絡,除了替會員們帶來網上社交的便利之外,亦為Facebook掌握了7000萬人的生活故事和個人喜好。這種了解的程度,足以比美Google和超越了Yahoo,對企業而言,這包含了非常龐大機會和價值。有分析員說:「社群媒體將會成為的主流產品,Facebook絕對有條件IPO。」 全世界都預期Facebook即將上市,只得一個人否認,那就是FB的founder兼CEO Mark Zuckerberg。今年一月,他卻對60 Minutes說08年很可能不會IPO上市,且看如何吧。 《2008年5月28日刊於蘋果日報》

Friend Connect,太霸道了,以後是否不用寫facebook widget?!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BIEwUxMrJ4Y] 自己睇

比李嘉誠更有錢的後生仔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unlocks the value of time. ─ Li Ka-Shing Microsoft股價偏軟,全球首富終於易位,股神取代足足雄據了13年的BillGates,超人則排11位。不過,部份國際傳媒的目光,似乎都投了給年紀輕輕的Zuckerberg。 這位年僅23歲的Facebook創辦人,在大學時期已經創業,隨去年Microsoft以天價投資,Zuckerberg頓成最年輕的世界級富豪,擁15億美元身家。 事實上,發達的不止Zuckerberg,FB早年的投資者,矽谷著名的Peter Thirl,同樣是FB豐收者之一。最近,江湖盛傳FB將對即時聊天軟件Social.IM提出收購,原來Social.IM背後的投資者又是Thirl,怪不得惹出謠言了。 傳聞中,FB將在推出建基於網站的即時聊天服務,就像Gmail配搭gTalk那種合作無間的服務。若然屬實,屆時FB只怕遭到更多企業老闆和IT看更的追擊,因它實在太容易使員工分心了。要不然,FB脆同時推出一個辦公室版本。 利世民說,Google和FB爭推出WebIM,其實不僅是爭市場那麼簡單。反問大家一句,現在的數碼世界,有甚麼領域是Google搜尋不到呢?絕大部份的FB內容、WebIM也不行,反而桌面的IM聊天紀錄可以透過GoogleDesktop搜尋。換言之,當FB成為絕大多數地球人的通訊模式,再加上WebIM漸成主流,Google對我們的了解程度及其威力,將每下愈況。如果Google完全按兵不動,假以時日,說不定就栽在FB或其他社群網站的手上。 聰明如Zuckerberg和Thirl,豈會看不見這道缺口。再說,流出的收購消息,不多不少,亦跟以上的假設相合。話說那篇出自Social.IM員工手筆的流出文章,乃模擬星球大戰的黑武士與天行者之間的對話,「你(Social.IM)先發現自己的力量,不如跟我啦,我會好好咁訓練你,只要我聯手,將足以結束呢場毀滅性的衝突,為銀河重新帶新秩序!」 如果FB真的能超越Google,為互聯網帶來新的秩序,相信富豪榜的秩序肯定亦要改寫。最大得益者Zuckerberg,說不定若干年後,將以不到三十歲進身前十,就排在我們的李超人前面。

Rich List 2008

Rank Name Citizenship Age Net Worth ($bil) 1 Warren Buffett United States 77 62 2 Carlos Slim Helu & family Mexico 68 60 3 Bill Gates United States 52 58 4 Lakshmi Mittal India 57 45 5 Mukesh Ambani India… Continue Reading →

母校

日前有幸能夠出席母校的八十週年大匯演,看到一眾學兄學弟匠心獨運的安排,精湛的演出,能夠置身於座席之內實為萬幸不過。這晚,思哲特別喜歡當中的一環,由一九六二年至二零零七年學生代表所組成的合唱團所負責。這個交叉數代人的演出,除了突顯了匯演主題Love your neighbours and learn with zeal外,更代表了我們數代人的團結和融和。 負責老師說,這次的難處在於要聯絡上四十多年前的校友。他們沒有Facebook,沒有MSN,沒有電郵,只有舊地址和舊電話號碼。 自Facebook 誕生,人們只要安坐在電腦面前,你poke我,我poke你,輕鬆地把每天都需要的社交任務完成。人們,早已在網上種下了一種藕斷絲連的微妙關係。奈何,這種社交模式只限於呂大樂教授筆下的第四代香港人。對上一輩的人來說,這種由二進制所搭建的社群模式是不存在的。對於他們來說,黑色膠外殼的電話,五位數字的號碼,才是他們的集體回憶,互相幫助的隔離鄰舍,才是他們的社群。 互聯網普及後,人們的距離雖然拉近了,但關係卻不知不覺地變得疏離。 或許上一輩早已料到有此一日,堅決沿用舊技術,致以最真誠的慰問。再者,在時間就是金錢的世代下,每天用家都要對著過百邀請,花上好幾小時去清理自家雜亂無章的介面,回覆來自五胡四海「朋友」的訊息。 市值一百五十億美元的網站,在固有思想下,仍未發揮最大的功用。有調查指,白領打工仔每天工作平均「花費」兩小時在Facebook,。當然,Facebook 處理私隱的手法,亦一樣是值得商議的問題;但是Facebook的問題又豈只如此 ?思哲無意唱淡Facebook,只不過投資者應該更冷靜分析,那些灸手可熱的科技公司,究竟對end-users帶來多少增值,不要被環境和熱情衝昏頭腦。白領「花費」老闆的兩小時,並不代表那兩小時的價值,都可以轉帳成Facebook的現金流。 在此再祝賀母校八十周年,桃李滿門。 2007年3月5日刊於《蘋果日報》

梅鐸擁抱社群網

接連幾天淫照風暴,除了同情幾位女受害人之外,思哲感受最深的是體會到互聯網的威力。梅鐸說過,衛星電視及傳真機等資訊科技手段,乃極權政府的最大威脅,此話沒有假。 進入互聯網2.0時代,衛星電視及傳真機淪為過氣技術,個人力量卻持續提昇。如果說社會的第四權就是傳媒,第五權肯定就是互聯網。梅鐸深愔互聯網威力,近年購MySpace並推向中國大陸、買持有WSJ的Dow Jones,不斷擴充網上業務。 最近華爾街日報在Facebook推出小工具SeenThis?,讓用戶知道朋友正在閱讀什麼樣的文章。換言之,當用戶開始閱讀,文章也會自動地推薦給他的朋友。據了解,負責開發的Loomia公司,也有替NBC和CNET度身訂制相同的服務。 基本上,SeenThis?跟較早時候被受評擊的Beacon廣告系統概念相似。那時候,Facebook跟New York Times合作,在用戶的個人news feed顯示正在閱讀的文章,用戶因害怕被洩露私隱而反對。這次SeenThis?不會公開個人資訊,只向用戶顯示一共有多少朋友正在閱讀某篇文章。 WSJ這一著,是基於朋友群或其他網上社群的口味,推斷用戶潛在有興趣的資訊,並加以推薦。不過,問題是Facebook現在的用戶多年青社群,相信跟WSJ的付費訂閱資訊的用戶重疊不多。目前為止,大部分WSJ網上內容還是付費為主,面對互聯網上免費新聞資訊的競爭,付費制度只會妨礙其網站的用戶增長。 擁抱互聯網的梅鐸,知道資訊的價值已被重新定義,媒體對其讀者本身的認識和了解,才是最價錢的資產。隨著與Facebook及社群網站的合作,WSJ已到宣佈資訊全免費的時候了。 2007年2月1日刊於《蘋果日報》

« Older posts Newer posts »

© 2024 尹思哲 —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