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與自由 ✎

Tag 電訊

點解全世界都唔鐘意電訊商?

我有唔少電訊界的朋友,多年以來,不論開會、做客仔、傾生意、認識過不少本地電訊人,總而言之,特徵係:精明,細心,效率高,善於解決問題。但問題係,何解在一班「叻仔」管治底下的電訊公司,形像總係各行各業之冠(倒數個隻),部分更猶如過過街老鼠人見人憎? 要知道,若計電訊基建、技術、產品質素,其實香港比起世界其他地區一點都唔輸蝕,對比美國/歐洲唔少地方,更可以話係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香港人從來都不能在這方面獲得優越感,相反,提起電訊服務只會記得收費陷阱同埋「好難解約」。 以我所知,其實部分電訊公司高層會認為港人身在褔中不知褔,他們認為,相比起台灣和大陸,其實香港無論在產品質素同售後服務都已經「算係咁」,好有可能,佢地夜晚發開口夢都可能會話:「我明明好叻仔架,點解會成個世界都唔鐘意我?」 台灣的電訊人口約比香港多20%-30%,但電訊商的年收入動輒以百億港元計(最大三家,唔計威寶);相反,香港這邊廂電訊公司能夠賺過千萬不用蝕錢已差不多要劏雞還神。為什麼?我嘗試用例子解答:台灣sms不算普及,但shortcode(簡碼)卻大行其道。Shortcode是較短易記的號碼。舉例在台灣電召的士,可以打「1688」,打通後便會一直計錢,每分鐘收費可以高達6-10台幣(就像香港當年的173吧),直到現在,香港是有但已經不流行173了,但台灣人日常卻依然要負擔這些逐秒計錢的賬單。所以有說台灣的電召的士台,光靠shortcode收入就能達到收支平衡甚至賺錢。換個角度,講惡,台灣電訊商比香港更惡,因而收入亦更多。 換而言之,香港電訊商在商業模式方面,比起台灣(大陸更加不用說)已經進步很多了,這樣還要瘋狂地被消費者和網民口誅筆伐,又難怪他們心底裡不是味兒。 問題是比起互聯網公司或軟件公司一日千里的改革速度,本地電訊基建的革新,又真係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世界變得快,科技轉得更快,幾多成功的電訊產品,例如住宅電話、例如IDD、今日都已經變成「唔係唔使錢都得架咩?」上一代的電訊叻仔想安於現狀,想拖得就拖,唔想改變運作模式,唉,皆係人之常情,不要怪他們。 這種情緒,就好似香港經濟香港精神一樣:曾經光煇,現已愔然,其實都幾唏噓下。

廣告片一條

呢期你威啦,又android,又HSPA Wireless Gateway(據聞仲話「一插火牛就上到網,唔晒set餐懵」),追住人地一家嚟打,唉,呢啲咪叫一沉百踩咯。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633OEkwDkQc]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qKcRJJyqnZc]

南訊偏安 金兵南下

新一批無線電頻譜拍賣完成,這些頻段,能專門用作寬頻無線接達服務(又稱4G / WiMAX)。3位投牌者CSL、Genius Brand Limited和中移動,分別得了頻譜,庫房進帳15億。知道消息,我只覺鬱悶,跟朋友聊起,他說:「又係李家天下!」 我以為香港人已經麻木。沒錯,Genius Brand是老電跟和電聯合持有的公司,但這趟拍賣,實情是三家奪得。計起來,因為新世界電訊的緣故,CSL都算有固網3G有齊,跟李家一樣無異。看清楚,反而中移動香港,本身並無3G流動業務,得到頻譜之後,它們便有能力晉身噱頭十足的幾網合一電訊玩家。 若從產品和商機的層面去看,頻譜拍賣新聞價值不大。本來,在OSP(Online Service Provider)堀起的此時,傳統ISP已是全世界最悶最難經營的行業,本地電訊內銷市場細得可悲,又飽和,很難有出路。再講,這裡不是美國,又不是大陸,就算是OSP,港人用Yahoo,唔識Google,用hotmail,唔識Gmail。這塊市場無paradigm shift,只有價格競爭,即做餐懵,卻無肉食。若非如此,電訊魔童又豈會放下自家基業,甘心替人打工搞電視? 但當然,電訊乃戰策性行業,自然另有一翻計算。多年前,為保香港電訊不落入外資,阿爺當年要借盈動出手爭奪。時至今日,挾著世界第一電訊企業的氣勢,中移動名正言順南下,它像一頭獅子長途跋涉去到一群小貓的窩裡,來了,當然不是為了跟你隨便玩玩。 營運寬頻服務(流動)的基礎有了,中移動算是完全進軍香港電訊業。下一步,可以是加強產品,可以是科研建網,可以是大肆宣傳,總之會擴展業務。若要擴展,收購或合併其他營運商,肯定是最快方法。論網絡技術,中移動不會缺人,論流動資金,就更加不成問題,反而地道的銷售宣傳、客戶管理、前線物流方面卻經驗不足,隨手收購(拯救)一兩家具備以上條件又經營困難的公司不是沒有可能吧! 其他報導 準4G頻譜競投 僅3公司中標 http://finance.sina.com.hk/cgi-bin/nw/show.cgi/4/2/1/1059927/1.html

減價戰來了

我們都是很務實的人,今日想寫的,您有可能會感到納悶,所以我先分享一些很實際的東西。 思哲搬屋在即,最開心的,莫過於可以擺脫又貴又慢的電話線寬頻。由於覆蓋舊居的寬頻供應商,只有一家,服務月費高昂之餘,其產品質素亦彷彿停滯於十年之前,頻寬少得可憐。我屈指一算,搬了家,轉了供應商,頻寬多幾倍,再開多一條固網電話線,月費竟少付兩成。每年省下來的錢,足夠吃幾頓buffet,或者買好多iPhone軟件。 另一邊廂的手機網絡供應商,SmarTone-Vodafone亦推出了廉價手機上網計劃,彷彿為了我們這群用iPhone的客仔度身訂造一般。要知道,本地用戶的iPhone並沒有上鎖,隨時可以轉台,SmarTone-Vodafone的計劃,若我沒有記錯,它好像每處都要比3hk最便宜的計劃好一點。例如說,人家它流量上限500MB,它就600MB;人家500分鐘通話,它就1600分鐘;人家月費$188,它竟然不到100蚊。香港消費者心水很清,即使合約在身,但如果轉台省下來的錢,可以抵銷中止合約的罰款,我們是一定會行動的。可以預見,減價戰很快又要出現。 時空一轉,花旗國此時,人人擔憂經濟衰退,Google卻靜俏俏地申請了一項專利,它名為「Flexib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簡言之,那是一套摧毀電訊商希望的技術,旨在建立一個開放的無線世界,一個消費者無需再上台簽約的世界。 Google提出的理念,就像WiFi熱點或到便利店買汽水的道理一樣,用戶能隨時隨地選擇不同的網絡,並能依據當時的網絡接收質素來作決定。不難想像,這會帶來更激烈的價格競爭或通過產品質素競爭。而不是像現在的情況,比賽用什麼禮品引人簽約上台。屆時,任何形式的電訊商都不能再否認他們只是一條dumb pipe而已。 《2008年10月2日刊於蘋果日報》

電訊重組天下三分?

昨天看孫柏文的財經節目,某觀眾稱,中國電訊業整合之後,彷彿三分天下,中移動就像魏國,另外兩家則像蜀吳,以上的說法,我覺得頗具玩味。 歸根究底,電訊服務的價值,在於回應人類對溝通和資訊的需求。電訊產品和服務,雖千變萬化,卻也離不開以上兩個基礎。另一方面,電訊服務一用經年,若想取得使用者祝福,服務質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問題是,三分天下的電訊公司,背負太多推動祖國經濟發展的包袱,表面上,它們資產能自由調配,實際上一切皆國策先行,顧客滿意度隨後。然而,由於得到充份的政策保護,內地電訊商不用面對市場競爭的壓力,內地消費者只好任人魚肉,這正是中移動深受投資者歡迎的原因之一。 可是,比較弱小的另外兩家,一個是固網加上無線、另一個無線加上固網,業務還有待整合。再說,長遠而言,固網和流動歸一乃大勢使然,尤其內地較偏遠地區不適宜以固網接達,這情況下,中電信及中網通聯通首要解決的,也許是業務重疊的內部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用戶滲透率逐漸飽和,電訊業務的收入瓶頸將陸續出現。到時候,電訊商們很難再靠用戶增長來提升,取而代之,如何替現有客戶增值,將成為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單純看產品開發的能力,中移動肯定佔了上風,因為他們至少能專注於流動網絡的高增值產品,不用分神研究沒甚價值的固網流動整合。 在此刻國際電訊市場,location-based services(LBS)是其中一個最令人著迷的gimmick,尤其那些絕望的傳統電訊商,眼睜睜的看著Google怎樣在它們的網絡上賺大錢,他們也希望透過流動網知道用戶身處何方的技術優勢,開拓一些新商業模式。內地如果某天也搞LBS,很自然,這又是中移動的囊中之物了。 《2008年6月5日刊於蘋果日報》 [youtube=http://tw.youtube.com/watch?v=k1c2IgcB2Xk]

電訊與競爭

昨日,和電公布08年首季業績,全球客量超越1000萬,增長6.2%,但增長動力不在本地,主因是本地市場飽和度高,競爭激烈又搶低了ARPU。在同一天,政府發表諮詢文件,建議制定跨行業競爭法,成立獨立委員會及審裁處,針對打擊合謀訂價、串通投標、限制產量及分配市場行為,我頗有感觸。 常識告訴我們,香港為全球領先電訊城市,因為我們擁有一個「競爭激烈」的電訊市場。舉個例,城市電訊當年的殺價超人,就給很多香港人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手機市場競爭激烈,通話月費亦有減無增。 成立於93年的電訊管理局,一直以維持香港電訊市場的公平競爭為己任,亦宣稱本地電訊服務的價格競爭是他們的功勞,其實這是錯的。真正促進競爭的人,應該 是科技革新。舉例以回撥技術攻入傳統長途電話市場,又例如以光纖寬頻進攻舊式電話線寬頻。減價的功勞,理應歸於這些創新技術的發明者和投資者,而絕對不是一個政府機關。 反之,電盈的固網業務得天獨厚,覆蓋全港逾二百萬住戶。靠自己資本建網的電訊商,多年以來,覆蓋率也難及電盈的一半。若追溯歷史,最初又是誰給予電盈(前身香港電訊)壟斷固網業務的地位? 答案當然是政府了,因為解鈴還需繫鈴人,於是才有電管局這個贖罪者,以帶罪之身收拾固網壟斷的爛攤子。但說到底,電管局十多年來的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這正好也道出了政府鼓勵競爭最佳的方法不是干涉市場,更加不是立法,而是替自己種下的壟斷禍根鬆綁。 至於打破壟斷的工作,交給聰明的發明家和投資者就好了。又舉個例,電盈擁有政府給予的先天入屋優勢,但最近不是已有電訊商運用流動網絡成功搶灘,攻入家居電話市場嗎? 《2008年5月7日刊於蘋果日報》

© 2024 尹思哲 —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