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個大型研討會在美國舉行,雲集全球最有遠見的知識分子,討論多個影響全球的危機,其中一個是醫療。一名醫學界學者率先發言,他講了五分鐘,全場人士心裡一沉,他們告訴自己,這個研討會開完了……這位學者指,幾十年來醫學不停進步,但醫療危機的根源未改變過,因為危機的根源不是關於科學,而是關於人的行為。我們生病不是因為遺傳基因,不是因為一些我們控制不到的因素,而是源於我們的生活模式。即是說,生病是因為我們不肯改變。 這位學者說,他五十年代進入醫學院,當時醫學研究指逾八成醫療開支用於應付五種行為:吸煙、飲酒、暴食、壓力、運動量不足。五十年來,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沒減少過。他舉一個例子,美國每年有約二百萬人做心臟搭橋和通波仔手術,眾所周知這些手術不會徹底解決心臟問題,病人必須手術後在生活上作出改變,但事實上這些死過翻生的病人會否改變?面對生與死,我們願意改變嗎?數據顯示,逾九成病人不肯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真的很難。 幾年前,我從另一個世界走入工業界,無相關經驗。接受這個挑戰之前,我當然有恐懼,但恐懼中我找到些少自信,我知道管理是跟「人」有關,具體一點,管理是管理「人」。管理的重點從來不是策略、系統等,是關於改變人的行為。正因為改變人這麼困難,我或者不一定做得比其他人好,但我不覺得會比其他人差。即使是從行外空降以至,我不害怕,因為我覺得自己跟別人是差不多同一時間起步。 許多管理專家提出,改變不到其他人不是問題,因為問題核心不應該是改變,我們應該激勵他人去做自己選擇做的事,重點是要令其他人循着認同的目標前進。死亡應該是有效的激勵工具吧,之前的例子可見,人寧死也不改變,我不相信普通的激勵可改變人的行為。 很多時, CEO被視為改變的使者,由一個新的 CEO帶領公司上下去改變,然而大部分 CEO自己抗拒改變的能耐比平常人高,信念和固執只差一線,全公司應付壓力最不濟的人可能就是 CEO。對於改變人的行為,我有些少心得,其中有兩個深刻的觀察。 第一、要改變的話,不要小改,要大改。循序漸進地改不是不好,但遇到的壓力不一定小於翻天覆地的改。改變是難事,既然要做一件難事,一定要全體人員認清目標,由領袖帶頭,領袖要大大聲、清清楚楚講出前路景況。例如減肥目標是唔湯唔水的三兩磅,到頭來弄到自己經常捱餓,又減不到磅,徹底不開心。 第二、相比恐懼,快樂是更有效的激勵工具。改變一個人不可以靠嚇,原本想改都會因為不甘被嚇而拒絕改變,出現反效果。提出快樂的目標有效得多,不過目標一定要清晰和簡單,因為人很精明,純粹靠氹作用也不大,改變不能持久。 短時間內能見到的勝利,是非常有效的激勵工具。從小朋友的行為可看到,小朋友最鍾意做的是他們做得好的事情。做完心臟手術之後,病人要長期服藥,但調查指三分二病人一年後停止服藥,原因簡單,這些人覺得自己已痊癒,因為他們感覺不到服藥的好處,服不服藥好像對痊癒無甚影響。說服一個人食藥,不可靠嚇,人寧死不改變,應道出食藥能改善身體狀況,例如打波成績會進步。病人發現打波成績真的進步了,姑勿論是否與食藥有關,擔保病人繼續食藥。 人寧死不改變這一點套用在管理上,一些人你信不過,不用浪費時間去改變他們的行為,換人可能是最合適辦法。一些人你想栽培,最有效的激勵,是為這些人製造表現的機會,做得好,大家有目共睹。 講來講去,改變始終是一件難事,最好不用改,順勢而行。記得二十多年前我踏入社會做事,當時麥當勞雄霸快餐業,記者訪問麥當勞香港區負責人,問及新產品策略,他充滿自信地回答:新產品?今年新產品是中薯條。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刊於1120期《壹週刊》
© 2024 尹思哲 —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y Anders Noren —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