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與自由 ✎

Tag 新媒體評論

評論新媒體

利益最大化

不管股市如何風高浪急,總有一天回復平靜,短期內,即使它會受資金和政策驅動,但長遠計,思哲相信公司要經得起時間考驗,或者達到股東利益最大化,腳踏實地做好產品,得到客戶的認同,才是唯一的方法。 做好產品,口說容易,實際執行起來,卻是不易。尤其TMT行業,由於互聯網,市場瞬息萬變,莫說產品,就是管理模式,也得送舊迎新。但在大企業,它部門多,舉步艱難,資深的員工,未必接受新改革。這時候,動作靈活的公司,自然是佔優。 溝通模式的改革 創新乃改善產品質素的第一步。英國報章《The Guardian》,最近開始招請全職的「tag editor」,專門替新聞加上像博客一樣的tag關鍵字。這代表該報認同新聞可以在傳統的財經、港聞、體育、國際等版面之外,再任意細分不同的類別,例如所有失蹤小女孩Madeleine的舊聞新聞,就乾脆直接tag上她的名字。 企業的存在目的,是向消費者提供產品,而媒體所提供的產品就是資訊。小小的關鍵字,系統上雖然簡單,卻提供讀者搜尋同類資訊的方便,代表《The Guardian》有改善產品質素的決心。 再說,傳遞資訊的平台,從前是一叠紙,雙方的溝通也在紙上進行。今天有了互聯網的雙向渠道,改變的,不該只是產品,應該連溝通模式也一併改革。 像思哲的讀者,到我們網誌發表意見,有讚有彈,我們感謝每位留言者之餘,也藉此檢討我們的文章。但這不夠,我們甚至希望讀者直接參與選取題材的過程,跟我們一起討論。只有這樣,才可以貼近讀者,貼近了讀者,才可以確保產品的質素。 2007年11月1日刊於《蘋果日報》

博網股

這兩天,新股狂熱再現,孖展借爆,資金凍結逾3000億元,全因一隻大陸科網IPO阿里巴巴。對阿里巴巴的看法,思哲昨天已詳細交代,今天繼續談談其他的科網IPO。 從台灣科技博客Mr.6那兒,得悉一個美國政治博客《Huffington Post》,開始籌集上市了。大家沒有看錯,計劃IPO上市的,正是一個結構上再普通不過的博客網站。這消息如果告知也有寫博客的孫柏文,他大概又要冷嘲熱諷一番,笑這不是泡沫又是甚麼。 任何生意要賣要集資,總離不開盈利模式,阿里巴巴拿出來的,就是一個B2B的中小企商人網站。但曾經獲取最佳政治博客網的《Huffington Post》,說穿了,也只是個包羅萬有的政治評論網站。但他們基於300萬名忠實常客,以及7000萬瀏覽頁次,廣告收入應該也不錯,這使他們得到其中包括Softbank的1000萬美元的資金。 經營博客網站直至IPO,到底是甚麼樣一回事?本地寫博客的人也不少,如果相信互聯網的傳播威力,那是否代表一個香港博客說不定也有IPO上市的一天? 政治新聞評論的讀者,消費能力較高,因而廣告也比較值錢,但卻不代表但凡寫政治,準有龐大讀者群。政治新聞乃美國主流話題,在香港,財經娛樂才是人人關心的焦點。再說,香港的政治評論市場,有這樣的闊度和深度嗎? 《Huffington Post》的每篇文章,平均留言數目達700個,世上除了美國之外,恐怕就只有中國內地才有這樣大的網上社群。中國互聯網市場一日千里,它上市後,說不定就有同胞依樣畫葫蘆,博網股排隊來港上市。 2007年10月25日刊於《蘋果日報》

港式創新

[youtube=http://hk.youtube.com/watch?v=qV2EftKFHFI] 晚間新聞報道,YouTube推出香港版,為亞洲首個分站,陳士駿親自出席記者會,舉行揭幕儀式。 上香港版一試,跟原本的分別不大。搜尋結果完全一樣,不同的倒是介面語言及廣告。YouTube的介面,向來有新舊兩個選擇,現在的香港版,說穿了,其實是強行套用了中文繙譯的新版介面。 15分鐘未到,思哲已經重新選用原來的國際英文版,香港版的象徵性大於一切。或許這只能代表Google進入香港網上多媒體廣告市場的決心。 印象更深的,是陳士駿一番話:「許多人認為,小型公司不能成功,其實這並非數字(大與小)的問題。」小型公司體積細,步履輕盈,因此它們比巨無霸公司走得更快,這是思哲的解讀。 創造力強的蚊型公司,新產品出過不停的同時,傳統巨無霸只要肯放下身段,肯用腦,要踏上創新的旅途,要開拓新收入,其實也不是沒有可能。 舉個例,一個月前寫過的mash-up產品「Issues Tracker」,能替使用者整合所有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報道評論,其發明者,正是華盛頓老報。最近又有USA Today推出候選人速配遊戲「Candidate MatchGame」。 這速配遊戲,始於十條核心問題,例如閣下認為,美軍該何時撤出伊拉克,或全球暖化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是甚麼?只要回答問題,你就會知道那位候選人的立場與自己最接近。 基本上,傳媒就是政情專家,各候選人的政綱了然於胸。昔日沒有互聯網,讀者願意付出半小時的閱讀時間,換取那些資訊,現在開發聰明小程式,替讀者把閱讀時間也節省下來,再說,網上廣告收入和讀者忠誠度也肯定有裨益。 只不過,以上的創新例子,大前提是候選人敢於表態,政綱清晰,本地未來一兩個月的選舉,看來都不具備推出Candidate MatchGame的條件。 2007年10月18日刊於《蘋果日報》

電話費從此消失

有人發電郵問思哲,孫柏文究竟去咗邊?其實昨日已解釋過一次,而且思哲真係唔知孫老弟今次突然離開的原因,照思哲估計,走得那麼急,通常是參加婚禮(他本人應該沒那麼快結婚),或者探親。 昨日思哲提過Murdoch一句說話:「The world is changing very fast. Big will not beat small anymore. It will be the fast beating the slow.」其實認真值得我們加以細心咀嚼。 思哲認為,處身於知識型社會,快人一步的另一個演繹,那就是提高獲取知識的速度。幾十年前,我們讀書目的是追 求知識和真理;時至今日,知識和真理已經隨手可得。舉例我想知道一個橙的主要營養成份,根本沒有需要老遠跑到學校去找化學老師,隨便在Google打幾個 字,不消一秒便找到答案。所以,現在教育目的理應是加強訓練兩個項目:一是如何更快地獲得知識,二是獲取了以後怎去加以運用。 兩則新聞有玄機 話 說回頭,今日上網看到兩則新聞,一個是時代華納業績新聞,一個是全美第四大流動網絡商T-Mobile利用WiFi增強覆蓋。基本上,兩宗獨立新聞本來沒 甚關係,不過加上更早時候,時代華納宣布與FON合作,思哲就馬上明白,何以香港的電盈,雖然已經坐擁一個3G牌照,仍要貿然帶頭興建全城WiFi的箇中 原因了。首先,時代華納的首季業績,電影和出版部門生意慘不忍睹,思哲可以肯定,這是受到新舊媒體交接的衝擊所影響;但與此同時,時代華納沒有坐以待斃, 反而積極地開拓新媒體的藍海市場。 時代華納走對了路 第一,旗下AOL,早前改變策略,專注互聯網廣告,現終見成效,AOL業 績急升三倍;第二,最近又宣布與FON結盟,旗下Cable用戶全部自動加入FON社群。非常奇怪,時代華納坐擁龐大的寬頻客仔(AOL),另一批客仔又 透過Cable上網,FON鼓吹免費共享的無線寬頻,何以時代華納協助FON「壯大」呢? 其實好簡單,時代華納無擁有流動網絡公司,加上奉行了廣告策略, 客仔越多收入越豐,所以不會顧慮原先的固網生意。不過,T-mobile宣布搞WiFi,起初有些少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細看之下,原來T-mobile 已經掌握了打通WiFi與GSM的技術,將全世界任何的WiFi Hotspot變成自己的發射站,手持T-mobile的手機,在有WiFi覆蓋地點,可以免費無限通話。當然,免費不等於沒有收入,因為還有月費收入和 潛力無窮的隨身個人化廣告。 所以,思哲非常有信心,在我有生之年,電話費這討厭的東西會從此在世界上消失。

學習Google(二)

昨日寫到,Google與Yahoo!最大一個分別,就是對用戶需要的真正理解。 十年前,前者還是一家乳臭未乾的小公司,它成名後頭幾年,還作為後者的御用搜尋引擎技術,並在其光芒底下過日子。 1998年,搜尋引擎嶄露頭角時,微軟推出Windows 98不久,主宰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應用軟件,而且開始涉足網絡世界的領土。 2001年,Terry Semel入主Yahoo!,象徵Yahoo!退出與Mircosoft之間的技術競賽,正式轉型媒體公司,仿效舊媒體的運作方式,安份守己地賣其banner廣告。 這時候,初生之犢Google,剛好相反,懶理對手技術有多厲害,是「微軟」還是「微硬」,本着討得用戶歡心就是好東西的原則,Page和Brin勇往直前 地搜尋引擎技術。結果,2002年,Google推出Cost Per Click制式的Adwords,成功monetize了搜尋引擎廣告,打破互聯網公司沒有cash flow的噩夢。翌年,又推出了Adsense,將全世界任何一個網站,變成播放Google的文字、圖片甚至電視廣告(最近的事)的平台。誤入歧途的 Yahoo!,到2004年才宣布改用自家搜尋技術,可惜改得太遲,就算是現在的Panama,也不過是等同Adwords的Web 1.0境界。 相比Google Adsense恍如北冥神功一般,借人家的網站、報紙、電台、電視台,投放自己的廣告,再與之分利。事已至此,Yahoo!惟有埋怨自己當年的軟弱。另一 方面,當年的巨人,Microsoft的軟件王國,隨Google和其提倡的網絡軟件冒起,早已墮入了萬劫不復的沉淪。 思哲相信,勇氣源於洞悉力,原則建立決心,明白 了,我們都可以是Google。

Newer posts »

© 2024 尹思哲 —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