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伍晃榮就像一位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他離去,我懷念,相信許多香港人亦有相同的感受。思哲很佩服伍先生報導體育新聞別樹一格的手法,專業之餘,其實是打破了傳統新聞學守舊的框架。

傳統新聞學講究持平,從業員不能有自己立場。可是,傳媒沒有立場就很難跟讀者溝通。而最擅於跟觀眾溝通,最能握住我們脈搏的新聞報導員,非伍晃榮莫屬,因為他有自己一套獨到的價值觀,一套能使觀眾產生共鳴的體育哲學。

例如當一位持平的報導員說:「球波中柱彈出。」悶死人的平舖直述,落到伍晃榮手上,他會得戚地說:「救到呢球世界波既,唔係龍門,而係條柱呀!」如果悶戰成和,他報導時甚至會直言:「千祈唔好以為呢場波好緊張,係我講得緊張咋!」把觀眾笑得人仰馬翻。其實正是他對這場球賽的個人理解。

許多人過去一直有個誤解,以為傳媒業只是傳遞訊息的機器而已,其實傳媒更大的共能是引發共鳴,像伍晃榮就能勾起了非球迷觀眾對體育運動也產生共鳴。他拒絕做生硬的讀稿機器,為博觀眾一笑,他務求做足功課,短短幾分鐘的報導,堅持看畢整場比賽。多年來伍晃榮旁邊的新聞主播有如走馬花燈,但他廿年如一,足見其地位超然,不容替換。

伍晃榮給香港人其中一個啟示,就是專業的新聞產品不等如沈悶和冷冰冰。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工作壓力大,收工後,打開電視報章,如果都是悶死人的資訊,不得精神病才怪。伍晃榮的新聞報導可以輕鬆有趣,可以緊張刺激,也間接地說明了新聞乃感性的產品。

從足球感悟人生無常及世事多變,伍晃榮最感性的金句,大概是「波係圓既」,因此亦最深得香港人共鳴,連特首也借來一用。香港傳媒若想延續他的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身段,彷效伍晃榮對新聞的投入及以引發觀眾的共鳴為己任。

《2008年4月22日刊於蘋果日報》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xkEKnWjhM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