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25年歷史的《金融時報》,在數碼化轉型的過程中成績斐然,經過多年努力,數碼版的訂閱人數,已經超越了印刷版,有這穩定收入模式作強心針,《金融時報》可以在其他方面大膽嘗試,至少不用太顧忌創新和根基之間的矛盾,比許多傳統老牌報紙處於更有利位置。

《金融時報》總編輯Lionel Barber最近向員工發內部通告,宣告有重大改革,放棄自70年代沿用至今、一直被視為報紙常態的「滾動式」製作模式和心法 ─ 把報館資源集中於下午至深夜截稿時份,隨著新聞事件的事態發展,作出不斷的版面改動,務求於截稿一刻,得出一個「最重要」的明日A1頭條新聞。Barber宣佈,未來的日子,將盡量避免夜間改版,把資源調回日間。

數碼第一

換言之,報館將奉行「數碼第一」的策略,資源和生產程序都以服務數碼為大前提,因此印刷版的截稿時間,不及數碼版用戶的「黃金使用時間」重要。有趣的是,《金融時報》的員工有一類名為Production Journalists,他們的職責正是在網站(社交媒體)的黃金時間發佈故事,這做法較像電子傳媒。

採集到串連、原創到匯集

另外,在內容方向也有新思維,昔日的新聞,做法把新聞被動地「採集」回來報道,未來的《金融時報》強調將新聞事件的「前文後理」說得清楚明白,將有關的內容和消息「串連」在一起,為新聞帶來更大的增值。為此,新的新聞人要有新思維,要懂主動預先策劃和步署。Barber更開宗名義,網上的內容策略,將奉行Smart Aggregation,從自家和第三方的來源搜羅內容和資訊。敢於承認放棄對「原創」的執著,勇氣絕不下於放棄滾動式製作。

Lionel Barber 內部通告原文
Lionel Barber memo to staff on reshaping the newspaper for the digital age

更多關於報業文章
The Future of 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