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網上盛傳,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強子對撞機」(LHC),能模擬宇宙大爆炸,有可能造出黑洞、釀成世界未日。可惜,實驗進行後,地球沒發生大地震,人類正嗟嘆與黑洞無緣,卻遇上百年一見的金融海嘯。

這趟金融海嘯,使我又想起幾年前。那時候,同樣經過幾年欣欣向榮後,科網泡沫終爆,dot-com公司逐一耗盡資金,或被收購,或宣破產,正式成為歷史一頁。今次的主角,即金融機構,當年亦種下孽障,例如花旗及美林等投資銀行,就曾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款數百萬美元,以懲罰它們誤導投資者。

無何置疑,投資者自己也需付一定責任,跟風吹噓的媒體也有責任。不過,以上兩類人,到底是愚蠢,沒錯,他們被罰了,卻不是罪。反之,明知科網空殼風險甚高,還刻意隱瞞,誤導投資者購買的金融機構,那就是罪。

往後幾年,金融業市道興旺,忽然又興起了decumulator、accumulater之類衍生工具。雖然值博率低,慘輸個案又多不勝數,那些前線金融推銷員,永遠絕口不提風險,鼓吹客戶購買高風險產品,投資者無做功課,買了,市況逆轉,大輸特輸,市場對兩者一併懲罰。

就像非洲大草原,動物若行差踏錯,跑得慢死,唔夠打死,體弱者死,愚蠢者死,貪心者死。金融市場、商業社會也一樣,強者的定義,是能否為顧客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不管互聯網,還是金融機構,總之不會死錯人。可恨的是,金融機構竟有公帑支撐,蝕不入肉,投資者反而得到真金白銀的教訓。

幾年前,dot-com執晒,剩下ebay、amazon、Yahoo。Yahoo又因未能繼續創造價值,終於又被Google取代。到現在,虛有其表的金融機構相繼倒下,未來幾年,會否承今屆新任議員咁講:「IT做主角」?

外國大有可能,本地繼續睇淡。

後記:也許,這不是一個該救不該救的問題,這是到底始作俑者是誰的問題?聰明的讀者們,大家認為呢?

《2008年9月21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