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考慮投資無線頻譜之後,Google又推出了自家瀏覽器Chrome,作為一個網民和開發互聯網軟件的人,我覺得很鼓舞。

Chrome顛覆了瀏覽器的設計原理,大幅提升瀏覽網站和網上軟件的速度,例如說,我試過開啟某新聞網站需時8秒,現在Chrome約需4秒。試想像一下,若每個點擊,能省下幾秒,一個人每天點擊很多次,地球上又有很多網民,最終能替我們省下多少時間?

一直以來,發展網上軟件的瓶頸很多,瀏覽器是其中的一個。例如像思哲以Google Docs寫稿,而非Microsoft的辦公室軟件,其好處能夠跨平台用,若靈感忽來,在咖啡店寫了一半,回家馬上續寫。然而,過去瀏覽器如果某個分頁崩潰了,還會弄跨其他工作中的分頁,因此感覺上不及桌面軟件般穩定。Chrome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後一個分頁崩潰,至少不會牽連全家。

思哲曾經在網絡商打工,參與過推廣高速寬頻的工作。那時候,不少顧客跟我說:「頻寬要那麼快幹嗎?我根本感受不到有差別呀!」箇中原因是,當時超過八成顧客的上網習慣,不過是瀏覽網站到處看看,速度的瓶頸,不是落在網站的伺服器,就是瀏覽器的處理能力,因此未能感受到頻寬快慢的差異。

時至今天,即使不是每個人像思哲一樣上網寫稿,即使不少老一輩還在抗拒,互聯網資訊的確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說,我們上網查股價、上網看奧運、上網叫Pizza、上網交朋友、上網打古惑仔online、上網訂戲票、上網睇YouTube解悶,我們開始慢慢從「上網看資訊」 演變為「上網做點實事」了,生活質素也在不知不覺間得以提昇。

肯定的是,互聯網的潛力絕對不止於看資訊,不管Google為了股東,還是為了推動互聯網革命,從Android、Google App Engine一路走來,它們要徹底改寫上網的定義,Chrome不過是其中一步棋罷了。

《2008年9月4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