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佳出奇招,公告天下,由今天起不主動派膠袋,顧客若索取,將被「鼓勵」每個袋捐兩毛錢。

不過,若覺得百佳不對,那麼不分青紅皀白、一刀切反膠袋的環保人士,就更加反智。心智健全的人,許多生活小節都由別人來決定,身不由己。汽車要不要熄匙、汽水用吸管還是直接喝、買東西用不用膠袋,自己竟不能話事。

立法收膠袋費,將膠袋的成本,由零售商轉嫁消費者,造成不便就是環保?到底環保怎界定,不能分解就等於不環保?有說,正因膠袋不能分解,用來盛垃圾,污染物被包起來,不至於流入土壤,那它是污染,還是環保?再說,膠袋原料乃石油提煉出來的聚乙烯,紙袋還得要砍樹。

這一次,有點像平日收開月結單,忽然有天,網絡商來函說為求環保,月結單以後不郵寄,要你自己檢查電郵;如果堅持收平郵,則盛惠兩大元。網絡收費最蠱惑,月結單本意是列明賬目,方便消費者,知道自己有沒有墮進收費陷阱。不主動發月結單,被動檢查電郵,一來方便了網絡商;二來,客戶動輒幾十萬,不寄信,倒省下大量金錢哩。這是否為了環保,明眼人心知肚明。

同樣道理,每年省下5000萬個膠袋,百佳當然開心,只怕客仔離棄,寧願光顧惠康。那邊廂惠康表示暫不跟風,研究增加「無膠袋日」。這無膠袋日實行初時,每膠袋五毛錢,還要強制捐款,其後因賬目問題,才改為自願捐款。

環保光環下,類似的轉嫁成本機會,還多的是。但消費者不是白癡,大熱天,飲汽水沒吸管、用膠袋額外付錢,豈不扯火?最終吃虧的難做的,只會是快餐店、超市的前線員工。多得綠色反智人士,對於他們,膠袋可不派,膠一定要派。

2007年11月20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