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選港姐的失敗越來越多人討論,全城熱議。我曾在不同傳媒機構任職,做過內容部又做過技術部,我會比較清楚,這事絕不是甚麼自製意外的煙幕,也不是高層口中的被黑客入侵,而是凸顯了在互聯網範式轉移的背景下,媒體機構的企業管理,在轉型速度上追不上普羅大眾的使用習慣。
事發前,TVB 和承辦商事先張揚,將採用微軟的雲端服務系統,聲言每個處理核心每秒可以處理 100 位觀眾的投票,當擴展至 40 顆核心時,線性擴展就可提供每秒處理 4000 位觀眾的選票,因此有信心可以應付。
問題是,現實世界是永遠不會以「線性發展」的,在理論上,使用雲端是正路做法,因為選港姐是一次性的大型投票,若以傳統方式自行架設伺服器,相對不化算,而且想要即時按量調節系統負載量會很困難。
然而,並非用了雲端系統就代表可以一勞永逸,所謂雲端系統,只是取代了傳統的自設伺服器,將無數舊式「系統管理員」最流水作業的工序,集體外判予雲端系統 供應商,但是再深一層的職責,包括系統基建的設計和設定,這些工夫始終要做,再加上軟件編程的根基若然不好,即使用了雲端,最終還是會出問題。
根據我在傳媒工作的日子觀察,技術部通常是後勤部門,角色是提供服務,內容部多數同時兼任管理者角色,在這種企業管理結構底下,特點是着重穩定性,及大量 投放資源在維護和傳播現有內容,但往往未能因應使用習慣的轉變,創造適用於互聯網的新產品或新內容,簡言之是創新力不足。
港姐普選事件是否完全不能預防?「在 10 分鐘內處理100萬人投票」是否完全不可能?當然不是,類似處境,Google 和 facebook 每秒都不只這數字,甚至「Down 機」從來都不是死罪,Google、facebook 和 Twitter 每天總有一兩次失靈。
港姐事件的死罪,是 TVB 管理層的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做得太差,錯誤判斷「在 10 分鐘內處理 100 萬人投票」的難度和風險。任何一個擁有普通 IT 常識的人,肯定有至少一至兩個方法去預防這個意外,而我肯定 TVB 擁有大量這種人才,可惜他們只是後勤部門,沒有決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