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益結業,終年廿七。
這個消息,思哲最初從網上得知,那時候,報導的傳統媒體不多,後來,撰文的博客愈來愈多,他們的聲音,終於推上了報章及電視新聞。
歷史悠久的出版社結業,文化界反應很大,博益過去那些名作家,比如倪匡跟林燕妮,接受訪問,也表示不感覺特別可惜。博益的書,思哲很少看,小時候愛看王司馬的《牛仔》,現已不知往那裡去找去。
從閱讀博客,思哲了解到許多人婉惜和不希望博益結業。平心而論,商業社會的汰舊換新,跟大自然的物競天擇,都是生存的原理,博益也不過是夕陽工業裡頭步伐稍慢的一員。處於數碼時代下,試問本地出版社那一家不是在拼命掙扎?他的結業,乃時代對這個行業的一個警號而已。
互聯網就像一部超級影印機,任何型態的資訊,文字或音樂,快速地自動複製,無遠弗屆地送到世界各地。有了互聯網,其好處,是本來沒有門路但又熱愛音樂的人,憑這超級平台,可以跳過音樂出版人,覓到知音人。壞的影響,是比較不受歡迎的音樂人,收入將下跌,但當紅的卻身家上漲。
今時今天,機會也肯定比以前多。廿年前,Beyond即使歌唱得好,最初也得靠唱片公司鋪路,同樣道理,名作家亦由出版社捧紅。再說,在免費資訊盛行的今日,單靠版稅或唱片分紅過日子的人,應該也不多了。
博客五師兄舉例說,沒有宣傳,沒有廣告,單靠互聯網的viral marketing,每本盛惠一百美元的《Recording the beatles》轉眼賣光;採用自願付費模式的Radiohead,也成功售出了不少專輯。再說,不是因為搜尋和閱讀博客,我也不會認識到那些新一輩的博益作家呢。
2007年1月24日刊於《蘋果日報》
January 28, 2008 at 10:05 am
「壞的影響,是比較不受歡迎的音樂人,收入將下跌,但當紅的卻身家上漲。」
如我們相信長尾,因為受惠於互聯網的關係,那些「比較不受歡迎的音樂人」仍會有機會找到他們的知音。但當然同時那當紅的人就因為網絡效應而會以幾何級數的幅度變得更紅,但亦會因為同一個效應很快地被後浪淹沒。
總之,這就是新世界的遊戲模式。
January 29, 2008 at 11:07 pm
看到這麼多博客的評論,有人說是”焚書滅版”
覺得有點兒誇張了
“焚書只為促銷,滅版只為賣盤”
一切只是為了發揮博益的”剩餘價值”
只不過是南華集團的公關手段不夠圓滑
才會給人”損人不利己,摧殘文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