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從朋友轉寄的郵件上,看到一篇施永青的文章,細訴《AM730》達收支平衡的喜悅。施老闆說,美國那些人口密度比香港低的城市,免費報也有幾份,因而堅信本地市場,容得下數份免費報。

免費報的管理模式,有別於一般報紙,再說思哲做的是互聯網,不敢班門弄斧。不過,本地免費報的成功,足證免費資訊有價。報紙模式既然成功,其他的免費資訊平台,例如資訊網站,營運得宜,自然有生存空間。

本地免費報紙成本低、讀者多。縱使幾十萬讀者,對報紙上的精采內容,只在乘車時驚鴻一瞥,倏忽而去。相反,本地的免費資訊網站,卻往往死於流量不足。

根據Alexa排名,此刻香港的十高流量網站,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佔了一半,就連Facebook亦榜上有名,流量較壹傳媒網站還要高。UGC網站另一特性,是資訊因人而異,人人看見的都不一樣,至於排列的先後次序,亦由電腦決定。傳統上,將某些企業訊息,變成明日的報章內容,此乃公關工作。不過,UGC新聞資訊平台出現,公關們彷彿多了一項任務,想法子操控UGC網站的Algorithm。

倘騙術氾濫,UGC資訊平台分分鐘淪為發放新聞稿或分類廣告的平台。舉個例,假如網站以pageview決定排名,公關們只要憑IT分身術,便能輕鬆獲取前列位置。事實上,Google和Yahoo!都有專人不斷更新Algorithm,以應付千變萬化的作弊者。

思哲有個想法,如果能以內容的轉寄次數,作為排名依據,再加上核對IP位址為輔,檢查打開轉寄內容者的IP位址,既能防止作弊,更重要的,是從某人的轉寄行為,更了解此人的喜好和需要的資訊。

思哲提議的方法,未必最好,可能讀者們還有更好的建議,不妨提出以作參考。

2007年1月23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