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唔少電訊界的朋友,多年以來,不論開會、做客仔、傾生意、認識過不少本地電訊人,總而言之,特徵係:精明,細心,效率高,善於解決問題。但問題係,何解在一班「叻仔」管治底下的電訊公司,形像總係各行各業之冠(倒數個隻),部分更猶如過過街老鼠人見人憎?

要知道,若計電訊基建、技術、產品質素,其實香港比起世界其他地區一點都唔輸蝕,對比美國/歐洲唔少地方,更可以話係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香港人從來都不能在這方面獲得優越感,相反,提起電訊服務只會記得收費陷阱同埋「好難解約」。

以我所知,其實部分電訊公司高層會認為港人身在褔中不知褔,他們認為,相比起台灣和大陸,其實香港無論在產品質素同售後服務都已經「算係咁」,好有可能,佢地夜晚發開口夢都可能會話:「我明明好叻仔架,點解會成個世界都唔鐘意我?」

台灣的電訊人口約比香港多20%-30%,但電訊商的年收入動輒以百億港元計(最大三家,唔計威寶);相反,香港這邊廂電訊公司能夠賺過千萬不用蝕錢已差不多要劏雞還神。為什麼?我嘗試用例子解答:台灣sms不算普及,但shortcode(簡碼)卻大行其道。Shortcode是較短易記的號碼。舉例在台灣電召的士,可以打「1688」,打通後便會一直計錢,每分鐘收費可以高達6-10台幣(就像香港當年的173吧),直到現在,香港是有但已經不流行173了,但台灣人日常卻依然要負擔這些逐秒計錢的賬單。所以有說台灣的電召的士台,光靠shortcode收入就能達到收支平衡甚至賺錢。換個角度,講惡,台灣電訊商比香港更惡,因而收入亦更多。

換而言之,香港電訊商在商業模式方面,比起台灣(大陸更加不用說)已經進步很多了,這樣還要瘋狂地被消費者和網民口誅筆伐,又難怪他們心底裡不是味兒。

問題是比起互聯網公司或軟件公司一日千里的改革速度,本地電訊基建的革新,又真係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世界變得快,科技轉得更快,幾多成功的電訊產品,例如住宅電話、例如IDD、今日都已經變成「唔係唔使錢都得架咩?」上一代的電訊叻仔想安於現狀,想拖得就拖,唔想改變運作模式,唉,皆係人之常情,不要怪他們。

這種情緒,就好似香港經濟香港精神一樣:曾經光煇,現已愔然,其實都幾唏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