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思哲來說,報紙不過是件產品,服務讀者、提供讀者所需資訊,才是其首要任務。若硬要背上甚麼道德包袱,最終只會淪為社會企業。

十幾二十年前,那時沒有互聯網,記者要搜集財經資訊,得靠fax和電話。資訊並不是隨手可拾,整合好零碎的市場資訊,已是功德無量,夠鐘交稿。同樣道理,那時候的股民散戶,不易接收到市場資訊,報章作為少數的資訊渠道,雙管齊下、睇好睇淡一併分析,是最穩陣的報道手法。這一種經營心法,也就是「中立等於公信力」。

時移世易,今天資訊爆棚,「財經噪音」特別多,報章只是千千萬萬資訊供應商之一。搜尋和整合財經資訊的任務,已被即時港交所及一眾免費財經網站所取代。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讀者需要的是最準確、最實用的資訊。報章財經版每天的例行會議,大概是競猜明日市況如何,是升還是跌,有那些板塊當炒。

總之股市日日升,不用談甚麼公信力,大家各自搵食。但當大市方向模糊、起伏不定、牛熊不辨時,我們或許就需要一位專家、一盞明燈、一份報章(如果有的話),一錘定音,點出一個方向,告訴我們甚麼要、甚麼要沽。

對於股民,陸東此刻就是公信力,一字記之曰「準」;引用陸東的財經頭版,就有公信力。股民散戶最嗤之以鼻的,莫過於那班永遠「審慎樂觀」、「繼續觀望」,講了等於冇講的財經口水佬。

現在公信力的定義已經改寫,相反若過份中立、是非不分,那是對公信力最具破壞力的虛偽。思哲問過財經版老友,有冇被人話過「唔中立」或者「影響股價」,他說也不少,通常是入錯市、押錯注的投資者。

2007年12月5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