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r is a basic emotional sensation and response system initiated by an aversion to some perceived risk or threat. ─ anonymous

推銷員行走江湖,怎能不懂如何製造恐懼。

消費者是精明的,任何的劣質產品、收費陷阱、惡劣客服,只要有選擇有得揀,不能逃過精明的消費法眼,最終必被淘汰。只不過,另一方面,人類也是脆弱的感情生物。至醒目的推銷員,知道要攻陷「數口精」和理智的人,最有效方法,是從感性一面入侵。人類較容易產生的兩種情感,憤怒與恐懼,其中又以恐懼較容易構成消費。

鄰居孫柏文,最近常講的Black Swan和風險管理,他集中火力講的,是那些未能預知的風險,來的時候最為可怕。換個角度講,就是能夠控制的因素,所構成的風險,人們比較不會害怕。舉個例,一般人總覺得坐私家車,相比搭飛機安全,因為私家車的行駛,乘客比較能夠掌控。但無論如何,事實上死於汽車交通意外的人,卻肯定比飛機要多。

因此風險管理上,有這樣一條方程式:風險 = 危險 + 恐懼。危險乃指實際的成本,循不同方法,能夠理智地計算出來,恐懼卻是主觀情感。以炒股為例,即日鮮的實際危險很高,但由於投資者不怎樣感到恐懼的時候,他仍會入市;相反,長渣某實力好股的實質風險很低,但投資者對市況感到相當恐懼,最終卻沒趁低購入。

了不起的推銷員,最懂得製做恐懼,然後籍此推銷。推銷的技倆,萬變不離其中,買其產品,不是可以減低風險,就是能夠舒緩恐懼的感覺。因此,能夠在股市製造恐懼者,都是最能賺錢的大行或財經演員。

政策層面,當年的葉太,亦屬製造恐懼的能手,結果使得50萬人上街,成功地阻止了23條的實施。在外國,製造恐懼的大宗師,首推最近加盟KPCB,負責「點綠成金」的戈爾。試問,沒有製造全球大恐慌的深厚內力,戈爾又怎能在短時間內,一躍成為全球環保業的畢菲特呢?

上文靈感,來自昨天某飯局,前立法會議員的環保政策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