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某午餐會上,席間大家論及政府在經濟發展的角色時,以港交所作為例子,指香港股市能有今日的規模,是因為在80年代,港府立例強制四間交易所合一,變成現在的港交所。有與會者更表示,港交所能有今日的效率及電子化,都是拜這次行動所致。

戰後成立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都由英國人管理,可是華人對上市集資的需求越來越大,所以在69至72年,其他三家由華人主導的交易所相繼成立,不少今天響噹噹的華資企業,就是在這些華人主導的交易所冒出頭來。

80年代,政府借難於行政及管理為由,要求四家交易所合併。因此,在86年四家交易所正式停市,從此所有證券交易都由香港聯合交易所獨攬。無獨有偶,在交易所四合一翌年,港股受到全球股市連鎖式股災影響,在87年10月1日開始急跌,直到10月20日,聯交所決定停市四天;26日星期一復市,生指數跌幅高達33.33%,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單日跌幅。

有前輩說,「如果」還有四家交易所,相信四家未必可以同時停市,也不會構成那恐慌性全球最大單日跌幅。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不過,事實是,在四間交易所並存的時期,也正是香港最多創業家更上層樓的時期。現在香港只有一家港交所,但這30年內,香港不多見白手興家的上市公司主席,能挑戰廿世紀中葉崛起之華資者,更絕無僅有,難道這可真是簡單的偶然?

雖然幾年前,港交所也成立了創業板,不過此板名不副實,鮮有人真的靠此板創了業,只見已經成功創業的企業家李氏在此搵食,實是香港作為國際及大中華金融中心之一大諷刺。

2007年10月18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