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說法其實奇連伊士活其實是幫倒忙,雖然瘋傳,但沒有對羅姆尼的選情沒有幫助,羅姆尼之所以支持度上升,是Paul Ryan的功勞)

Image

奧巴馬民望一直領先,但最近兩天,選情出現逆轉,羅姆尼支持度超前奧巴馬,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在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年屆82歲的奇連伊士活,放棄千篇一律的發言方式,相反,他選擇對著一張空櫈自問自答,當作自己正與奧巴馬對話,質詢最難招架(事實上也沒法招架)的政績問題。

結果這幕獨腳戲此舉非常奏效,短短十分鐘的「談話」,立即在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瘋傳,奇連伊士活變成潮流指標,更有人受啟發馬上開了「Invisible Obama」的Twitter帳號,不到1小時,追隨者人數已突破2萬。

有人或會問:究竟這齣獨腳戲,是經過周密計算的創意,還是奇連伊士活幾十年演戲功力的神來之筆?而選舉工程的背後,又有幾多後著?Invisible Obama是否計劃內的一步棋?真相大概只有羅姆尼團隊自己才知道。

對觀眾而言,是否計算的結果,並不重要,但對選舉工程管理者而言,「空櫈」有可能影響最後賽果。問題是,世上是否有系統性的方法,可以預知一個創意、一段對話或一則內容的受歡迎程度?

《Great By Choice》作者Jim Collins,在全美24000家企業當中,找出7家效率遠超越對手10倍的企業,並用上了9年時間,研究和分析這些企業的管理者,其中一個值得參考的結論:「創意非王牌,10倍效率企業並不特別富創意,但他們擅於把創新系統化、規模化,擅於結合創意和紀律,期間要下苦功,成功非僥倖。」

書中進一步解釋,所謂將創意結合紀律,即是基於實證的創意(Empirical Creativity),因為企業在漫長而且動盪的環境之下,將不斷受到過往經驗、主流意見、專家權威等左右決策,問題是如果創新路向過份依賴「人的意見」,一旦遇上環境驟變,企業可能不只迷失方向,更有機會走上倒退之路。相反,10倍企業選擇不斷實驗和收集數據,事實證明,作出的決定更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媒體踏入網絡年代,收集數據的功夫變得簡單,以奇連伊士活的演出為例,簡短、幽默、有創意、而且內容兼備,完全符合社交媒體觀眾的口味,瘋傳的結果,只要善用專門分析社交媒體的工具,久而久之,其實也不難預計得到。

報業能否在逆境中自強,與運氣無關,其實是關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