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與自由 ✎

Tag 程式員系列

一個香港創辦人在世界舞台追尋自由的故事 從 EditGrid、HomeCourt 再到 NEX 體感遊戲

請你打開手機的音樂播放器,播上姜濤的《蒙著嘴說愛你》和林家謙的《神奇的糊塗魔藥》,聽我說一個香港人的故事,您這兩首曲播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故事的開端,李景輝,一個成長於普通中產家庭的男孩,畢業前後碰上沙士來襲、經濟蕭條,他反而老神在在:「因為科網熱,最叻嘅人讀晒 engine,但因為沙士,前路茫茫,至考慮入 startups 做,搶人才其實更易。」 成名早蘋果收購 李景輝是香港第一代 Web 2.0 創辦人,他創業的時候,香港同類型互聯網 startups,十隻手指數得晒,那時是 2003 年。 成立第一間公司 Team and Concepts,他尚未畢業。起初接 job 寫軟件,後來做自己產品,推出網上行事曆、網上試算表。 要知道,當年世上未有 Google Calendar、Spreadsheet 或 Office 365。換言之,他發明了全球首個 Online Spreadsheet,後來公司融資,推出面向公眾的 EditGrid,這段兌變經歷更被寫成哈佛商學院個案。 結果,看中 Office Suite 市場的 Apple,想透過收購 EditGrid 及其團隊分一杯羹,李景輝最終同意。兄弟班齊齊到加州 Cupertino 總部返工,如是者,他於矽谷落地生根,組織家庭育有兩女,至今已 14 年。 根據他形容,加入… Continue Reading →

由 Web1、Web2 打到 Web3 《小朋友齊打交》製作人 Marti Wong 屢敗屢戰 27 年曙光終現

中學範文《曹劌論戰》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戰場上生死相搏,頭一次撀鼓進攻士氣最高昂,但到第二次就開始低落,去到第三遍,戰士都早已失去勇氣。 Marti Wong,經典遊戲《小朋友齊打交》的製作人,可能是香港遊戲界最有資格「兜巴星」曹劌的人,因為他打從 1995 年開始,先後三度由零開始寫遊戲,稱得上一個屢戰屢敗、歸零重來的遊戲人生,但他士氣不止沒有衰竭,卻反而愈戰愈有,最近宣布在元宇宙世界《The Sandbox》建立以九龍城等為主題的冒險遊戲。 Web1 – 小朋友齊打交 Little Fighter 「我小時候玩格鬥遊戲,會玩到全身標汗、好緊張,但現今的遊戲已沒有這感覺,我希望我可以為玩家重捨感覺。玩自己的遊戲,我都仲會標汗。」這是他上一趟出遊戲,跟我們記者說的話。作為玩家,我認為 Marti 真的做到了,並且多年來貫徹始終、執行到底,遊戲迷都很滿意。可惜的是,就像每個理想主義者的命運一樣,追尋理想的道路,通常都是充滿荊棘、坎坷難行的⋯⋯ 回首過去,Marti 的首次「創業」,應該是 1995 年的《小朋友齊打交》,那時的他剛會考完畢,偶然有了開發遊戲的想法,誰不知任性的嘗試,後來竟成了無數人的集體回憶、全球超過 5000 萬次下載的經典 Little Fighter 2。然而,遊戲的成功卻不等於財務的收獲,當時的電腦作業系統,還是被 Windows 98 或者後來的 Windows XP 所主導,還沒有 App Store、又沒有網上廣告,作為免費的格鬥遊戲,縱使大受歡迎,卻難以讓製作人獲利。 到了 2003 年,Marti 將遊戲角色授權予 Online Game 公司,讓對方推出《Little Fighter Online》,目的是讓自己作品發揚光大的同時,也可以獲取一些利潤。然而,現實不似預期理想,兩年之後,他只好重回勞動市場,到科技公司打工糊口。… Continue Reading →

說真相的勇氣

書架上有本《說真相的勇氣》,作者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貝克(Gary Becker)及美國聯邦大法官波斯納(Richard Posner)。書商以「反常識對話錄」來形容這本書,原因是兩位作者會就同一個傳統的辯題,例如「大學應該賺錢嗎」,從反常識反傳統的角度,透過寫文章作「思辨的交鋒」。 現實裏,我最近竟然遇上類似的情景。日前寫了一位17歲少女為投身科網而放棄讀大學的故事,文章出街後,拉闊遊戲創辦人高重建(Kin)特意以〈給《17歲少女》回信〉撰文,表明他並不同意故事的部分觀點,感覺恍如波斯納讀完貝克評論文章後寫了回覆一樣;好處是,讓不同觀點可以交鋒。 借這裏,對幾個「反傳統詞彙」補充解釋一下: 一、學位量化寬鬆? 文中,少女Clara提到所謂Degree Easing,亦即學位量化寬鬆,是一個自由派經濟學者發明的詞彙,所指是大學學位的產生,是出於政策需求而非市場需求,情況類似各國央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會導致市場最終對該貨幣(學位)失去信心。 二、創企打工不用讀大學 近年香港出現不少收費昂貴的「IT職業學店」,提供各類型IT實戰課程,供本科不是科技專業的人士進修。修讀這類課程所需時間遠少於正統大學。以我理解,很多本地Startup都喜歡聘請IT學店畢業生。 三、大學也知道面臨被顛覆 最近跟香港MIT Innovation Node負責人Brian Yen見面,傾談很久。自從有了Y combinator一類「加速器」,全球精英都知道,念傳統名牌大學不再是登上世界頂峰的唯一通道。因此,不少知名學府都推出以支援及培訓創業為中心的項目,道理很簡單:大學知道自己面臨被「顛覆」,於是首先自行改變。 大家寫得愈多,Clara有愈多資料可參考並作出選擇,才算體現真正的自由意志。

17歲少女:我要做個 Programmer!

十七歲的Clara,成績好,更是資優生。 忽然離家出走,放棄升大學,走去做 Programmer。 屋企認定她反叛,要捉她返學。她出走,寄居朋友和親戚籬下。 「佢地話我係家族入面嘅爛蘋果。」 前路茫茫,問相熟老師意見,想不到換來一盤冷水,照頭淋。 「個老師話,無大學degree,我人生會好難捱。」 她不服氣,試圖跟老師解釋。 「我同佢講,係我做緊嘅Startup入面,我有我嘅重要性。」 「點知佢竟然話,如果你係不可缺少的話,你嗰間公司就真係好唔得掂!」 那刻,Clara嬲到想打人。 愛上程式 Clara是個普通香港女仔,聰明、專注,性格出奇地倔強。從小到大,讀書考試對她無難度,最怕是同人溝通。 整個中學生涯,她只跟同學出去玩過兩次,一次唱K,一次踩單車。 終於,她遇到一位同樣沉默的朋友。 「中四暑假那年,參加浸大的 Java Programming 班,算係初次接觸。」 她跟程式一見如故,做了好友,好到,要在「high tech 揩嘢,low tech 撈嘢」、裁員先裁IT人的香港,做個出色的Programmer。 「自從學完programming,我發現,我責任其實唔係讀書,跟住我成績就一直慢慢跌。」 「當時我開始覺得,返學好無聊,書本嘅嘢出到社會冇用。」 去到中五,考試壓力迫近,她更認真反思讀書考試的意義。 「我要操好多paper,做好多功課,其實都冇用,但偏要你做。」 「壓力好大,捱一年,我瘦咗廿磅,最輕時得返80幾磅。」 離開屋企 考完試,升中六,Clara 付諸行動,整個學期幾乎無返學,埋頭研究寫程式。 「唔理得咁多喇。」 學校通知屋企,父母當然反對,要捉她返學。 Clara 毅然離家出走。 有沒有跟父母傾過?或嘗試解釋?他們或許會理解? 「你一話唔讀書,講咩佢哋都唔會明。」 「佢地話我係家族入面嘅爛蘋果,類似 you’re… Continue Reading →

小朋友盡地一煲變英雄 打足二十年

這是我們近期最受歡迎的故事,我們最開心不是文章有多少點擊,甚至不是聽到受訪者說,推出遊戲第一天的收入,由於這故事,已勝過他預期。 最開心是聽到他說:「家人原先很擔心自己,但看完文章之後覺得很感動。」家人是種奇怪的生物,很親但不一定什麼都講出口,如果這故事能為她和她和他都減掉一些焦慮和壓力,這份滿足感甚麼也不可以比。 衷心希望 Marti 能夠成功,一圓堅持了20年的夢想,大家也一起幫幫手,玩玩及多介紹這港產手遊(小朋友齊打友的變奏《Hero Fighter X》),好嗎? Mina, Thank you. Learn more: http://ift.tt/1AQzBuv

宅男創業育成記

我覺得內向型人材,唔止係職場求存活,而係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若能得到指點而「開竅」,成就絕對不下於外向型人! 香港太多像阿勇一樣的內向型人材,你身邊又有幾個? 這文章是 StartupBeat 跟 Cyberport 數碼港 的合作 “Stories Empowering Startups” 的第一篇,請大家多多支持,比啲意見我哋,Okay? Learn more: http://ift.tt/1ROkx4E

Stanley加油

打開報章,看見頭條,上面寫著「15歲神童開公司,我要賺大錢」。 像Stanely的傻人,香港已愈來愈少。當人們看見危險,正在拼命爭取最低工資,拼命去要求增加褔利開支,傻人卻爭取最高收入,拼命去追逐夢想。但當然,單憑一股傻勁,或靠一時潮流,在銀行關水喉的今天,是絕對不足以成功的。 思哲也有不少傻朋友,他們有的開發web 2.0網站,有的開發iphone軟件,有的開發facebook軟件,開發團隊雖然極小,他們的效率和產品質素,比起IT部門動輒一百幾十人的大企業,絕對是遠遠抱離。重點在於,一般上市企業的IT部門,不是受制於疊屋架床的官僚系統,就是根本沒有Web Usability的人才,任由product marketing幾醒目,usability乃見微知著的細膩功夫,就像拍電影得有燈光師一般的道理,缺了絕對不行。 一般港企慣用的工作流程,即先由網站設計師起草圖,後交由程式員寫code,已不能做出高質素的產品,原因就是忽略了usability。嚴格來說,usability是一門通識科目,它在於了解人們觀察發光屏幕的習慣、在於預測人們對文字圖片各種多媒體的反應。你能說usability是種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種常識,你不能在尋常網站設計師訓練課程學習到,更不會在大學的資訊科技課程學到它。 思哲經常批評Telco的網絡服務,又經常稱讚Google、Apple的東西,箇中分別就是usability。例如說,網絡商在iPhone推出付費資訊服務,但iPhone用家每個都是接收資訊的高手,他們搜尋資訊的功力,就像畢菲特揀好股一樣咁高。想賣資訊給他們,並非不可能,但服務本身usability必須很好,否則就像向股神推銷迷你債劵,自討沒趣。 Stanley,畢竟上了頭條,15歲的你將會面對很多冷言冷語,我在這裡替你打氣,加油加油!They may say you are a dreamer, but 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2008年10月21日刊於蘋果日報》

從程式員到股神

會議室內,坐著一個年青人,正在等候面試。年約三十歲的他,穿上畢挺的西服,容光煥發,他決意改變電車男的宿命。 兩天後。「我入左上市公司啦!我入左上市公司啦!」年青人興奮得跳起。 他過去在蚊型公司打工,是大打雜,進入金融上市企業後,周身刀的他,上至Network Programming,下至ActionScript,無所不曉,然而上市公司注重分工,根本不足以發揮他所識的十分之一,在工作上,他亦從未試過這般輕鬆。 年青人支出不多,加上單身,每次發糧單,他會笑咪咪地呆看。被舊同事問起近況「無呀,返工炒下股,放工溝下女咁咯,OK啦。」年青人似乎完全陶醉於其享樂主義的世界之中。 有一天,年青人發現了公司系統裡的漏洞。聰明的他,幾天後帶同提升系統的計劃,進入老闆的辦公室獻計。「如果個Project比我負責,呢舖仲唔掂!」他似乎信心爆棚。 「無錯,你個計劃都唔差,不過做我地大公司既System,要首先問下自己,唔改得唔得,如果可以唔改,就最好唔隨便去改。」上司說。「當你想做呢樣野既時候,牽連好多人架,如果有咩差池,前線既同事會好麻煩!」 年青人發現,對這家金融企業,自己的才識,竟然是可有可無,他甚至比不上那已沿用十年的舊系統。「唉,世事豈能盡如人意,無機會做自己鐘意既野,咪唯有諗辦法鐘意做緊既野咯!」他試圖平衡自己的心態。 此後,年青人安於做個循規蹈矩的員工,上班閒著的時間,他會上網炒股,彷彿買賣股票才是正職。然而,偶爾某個輾轉反側、難而入眠的夜晚,他會感到一份莫名奇妙的難過。 如是者,若干年後,經歷過幾次股海大風浪,他最後成了中年股神。他經常滿有智慧地對同事說:「投資股票市場或其他衍生工具,是以自己的資本,押注了別人的事業。」這個時候的他,炒股比誰都要狠。 再次,有興趣的人,將履歷寄到我們的電郵信箱吧。 2007年3月20日刊於《蘋果日報》 更多文章 程式員之死 全球華人美女雜誌 後生可畏 變態鄰居 一切從改名開始 環球資訊 地方智慧

程式員之死

從前有個年輕人,他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他非常聰明,至少 IQ 很高,然而性格卻內向,不喜外出,亦不愛運動,曾經打過一陣子羽毛球,後來因為沒伴而終止掉。在家上網,逐漸變成唯一的嗜好。 利用網絡之便,年輕人學寫各式各樣程式、C++、Flash、動漫聲優、最後連日文也懂了,儼如專業的程式員。「互聯網資訊無限,什麼都可以學,我似乎可以無所不曉!」他躊躇滿志地說。「或者有朝一日,我都可以改變下呢個世界。」 年輕人順利地升到中五,他對前景充滿信心。「畢業後,我要加入大公司,例如‧‧‧匯豐銀行!」他心裡忖度。同一時空下,在那邊廂美國,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沒有像同學般爭著 Goldman Sachs 的空缺,並在車房裡創辦了 Google。 好景不常,年輕人溺愛電腦遊戲,時間管理不善,致會考失利。試後,他瑟縮於喧鬧的網吧,在射擊遊戲世界內,忽然靈光一閃:「其實 Flash 功能強大,為什麼沒有人用 ActionScript 寫一隻網頁版的 Counter Strike 呢?」 考不上本地大學,年輕人帶著失意放洋英倫,攻讀對他全無難度的 Computer Science,乏味之餘,亦無得著,他又不擅交際,沒有洋朋友。最終,受不住生活的苦悶,他決定放棄學業,提早回港打工。這時候,Google 開始四出進行併購,亦開始改變世人的習慣。 回港後,因市道不好,他加入了蚊型電腦系統公司,任職大打雜,全公司上下的電腦疑難,全部由他解決。每次接到低科技 project,例如替小企建網站,年輕人都禁不住說:「算啦,香港既網站係咁廢架啦,都唔識學下Google。」 如是者,一做便幾年,他已忘掉年輕時候改變世界的衝動,成為一個行屍走肉的 IT 看更,喉底發出一絲歲月的呻吟,資訊科技不斷在他身上輾過,直至他躺平在地,在那兒動也不動。 唔想自己或自己的親朋戚友成為下一個故事的主角,將履歷 寄到我們的電郵信箱 吧。 2007年3月18日刊於《蘋果日報》 更多文章後生可畏變態鄰居 一切從改名開始環球資訊 地方智慧

© 2024 尹思哲 —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